锏
古代兵器,本作“简”。元关汉卿《关大王独赴单刀会》第三折“三股叉,四楞锏,耀日争光”中的四楞锏就是这种兵器。传世的宋朝名相李纲用过的锏用钢铸成,重3.6公斤,长96.5厘米,锏身刻有嵌金篆文“靖康元年李纲制”七字,并配有圆形的红木套。
锤
古兵器名。亦作“铁椎”,有柄,一端状如瓜,整体较为沉重。《史记》中载:“(张)良尝学礼淮阳,东见仓海君,得力士,为铁椎重百二十斤。”
锤除了铁质之外,亦有铜质。
剑
古代一种随身佩带的兵器。长刃两面,中间有脊,短柄。出现于商代,初行于西周,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。据古书记载,春秋战国时名剑很多,如干将、莫邪、龙泉、太阿、纯钧、湛卢、鱼肠、巨阙等,都为世人所称道。
剑有长有短,形状各异。铜器时代初期和中期,其形多呈锐尖双锋铜片形或矛头形,茎(柄柱)极短,尚未成为柄,是插在腰间的短兵器。铜器时代末期,铜剑形式已循序演进至变茎为柄,剑身加长,刃与柄之衔接处,加宽成为剑格(护手);但剑柄仍短而不易把握,故有一凸箍(后)以容中指,以便手能紧握,避免滑脱。到了铜铁器时代,剑体加长,柄亦加大,格亦放宽,而且加以雕刻镶嵌,柄的装潢日益华美,且有以玉为首(柄头)、以玉为格的。剑身及铜柄上,常嵌金丝镂花,有的上面还有铭。到了完全铁器时代,汉以后,直至清末,其特点是剑体甚长,剑格加大,剑茎细小无后,而外加铜片或木片夹持,柄首亦加大,常护以铜片。格、柄、首都是外加的材料,同剑身已不属于一体。